大罗罗提示您:看后求收藏(千千小说www.qbtxts.net),接着再看更方便。
另外,这些太平军洋枪旅里面不仅有「线列兵」,也有散兵和掷弹兵。散兵就是狙击手,虽然配备的也是滑膛枪,但是他们的枪法更好,还专打军官、炮手。而太平军的掷弹兵大部分都学会了制作硝糖手榴弹(包括烟雾弹)的本事,虽然制作出来的硝糖手榴弹质量参差不齐,不一定能炸死多少敌人,但至少也能炸出一个烟雾腾腾——通过调整硝糖比例或是因为硝糖受潮,都有可能把炸出一团团烟雾,使之弥漫战场。
所以在太平军的白刃突击前,往往会有散兵的狙击、掷弹兵的投弹和几轮线列兵的排枪,打得战场上烟雾腾腾,湘军一片混乱之后,才是刺刀突击。
而曾国藩的湘军现在并没有装备多少洋枪——罗雪岩从上海买到的洋枪中也有一部分给了江北大营和湘军,但是交给江北大营的洋枪怎么都轮不到曾国藩的军队使用,给湘军的洋枪,当然都给了左系湘军。
因而曾国藩所部配备的火枪,几乎都是老式的火绳枪,不仅不能列出密集的火枪阵列,连刺刀都没有。没有什么新装备,自然也就没什么新战术,一切都是绿营的模样,区别无非就是军饷能真正发到兵勇手里,而且底下的兵勇也不吸大烟,体力比较好,再加上兵为将有和宗族、师徒、乡党、姻亲组成的关系网使得部队的凝聚力较高,可以做到屡败屡战。
在过去的几日中,曾国藩、黄世杰的湘军被杨秀清击败了三次,但每次都能把队伍收拢起来,且战且走,向扬州城北的运河西岸的瓦窑镇方向撤退。
之所以要退往瓦窑镇而不是扬州城,也是有讲究的。在曾国藩、黄世杰二人想来,杨秀清这回就是来打扬州的,而且扬州城内还有个恭亲王。
所以只要他们的湘勇让开通往扬州的道路,杨秀清多半就会放他们逃走。
而且,曾国藩、黄世杰早就在运河东岸的邵伯镇留了后手,李文轩、苗沛霖的几个营头就在那里摆著,还屯了许多粮饷弹药。
只要大军退过运河,到了邵伯镇就能稍微喘口气,然后再退往淮安
可曾国藩、黄世杰哪里能想到恭亲王和琦善他们早就弃了扬州城跑路了!其中琦善领著一万多江北大营的人马往淮安逃去,一边逃还一边烧掉了沿途碰到的运河上的木桥。而恭亲王和胜保则率领著少量的随从和亲兵跑到瓜洲,登上了泊在那里的两条广东调来的老闸船,往上海去投罗雪岩了。